琮<--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9:37:12


  拼音:cóng
  部首:王,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
  五笔86&98:GPGI
  [编辑本段]【简介】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编辑本段]【形态】
  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琼,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编辑本段]【发展】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编辑本段]【汉语解释】
  琮 <名词>
  cóng
  (形声。从玉,宗声。本义:瑞玉)同本义
  ■释意:
  1.瑞玉。方柱形,中有圆孔。用为礼器、贽品、符节等。
  2.见"琮琮"、"琮琤"